新质智能,脑启领潮 ——学院举办人工智能与脑科学前沿论坛

发布时间: 2024-09-09 来源: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630日下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南海楼338会议室隆重举行了人工智能与脑科学前沿论坛,活动围绕“新质智能,脑启领潮”这一主题展开,该次论坛的协办单位为广州智能工程研究会。本次论坛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特别是脑与认知启发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此次论坛特邀了多位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包括华南理工大学俞祝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吴奇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蔡宏民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阳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周郭许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徐鹏教授。参加本次论坛的还有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李哲涛教授及30余名师生,本次论坛由计算机科学系主任龙锦益主持。

论坛开幕,致辞展望

论坛伊始,龙锦益介绍了此次论坛的意义初衷及特邀嘉宾,接着李哲涛院长致欢迎辞。他首先对所有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的各界人士表达了衷心的感谢。然后回顾了学院的发展历史,并强调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高峰领域的学科布局,是学院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最后表达了对学院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殷切期望,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院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李哲涛教授致欢迎辞

专家云集,共话智能

   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俞祝良教授以《稀疏贝叶斯学习在端到端脑电图解码中的应用》为题,介绍了如何利用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提升脑电图解码的准确性与效率。

俞祝良教授进行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吴奇教授以《面向国防重大型号的空中加油关键技术研究》为题,介绍了如何利用先进的人机协同技术,提高空中加油任务的安全性和效率。

吴奇教授进行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蔡宏民教授以《多模态生成式AI助力肿瘤精准诊疗》为题,介绍了多模态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展示了这一技术在提高诊疗精度和个性化治疗方案中的巨大潜力。

蔡宏民教授进行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阳教授以《面向重大脑疾病的脑机交互技术研究进展》为题,介绍了最新的脑机接口技术如何应用于重大脑疾病的治疗,推动了脑科学与医疗技术的深度融合。

李阳教授进行报告

广东工业大学周郭许教授以《张量表征学习:模型、算法及应用》为题,介绍了张量的定义、基本操作及图表示方法,以及Tensor TrainTensor Ring模型的结构和特点。

周郭许教授进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徐鹏教授以《智能人机交互中的关键技术研究》为题,介绍了脑网络技术如何通过分析和解码脑电信号来实现更自然和高效的人机交互,特别是在情绪识别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徐鹏教授进行报告

总结感言,圆满结束

汇报结束后,李哲涛教授对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此次论坛作为谋划学科建设、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的重要举措,期待能够激发更多的思想碰撞和创新成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最后,李教授对所有演讲嘉宾和与会者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希望大家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能够继续保持创新精神,为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报告人简介:


    俞祝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执行院长,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黄埔)法人、执行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千百十”省级培养对象。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06年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8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信号处理中心从事科研工作,任研究组组长。2008年加入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主要从事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大数据处理及在脑信号处理、智能机器人、医学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工作。在国际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60余篇, EI检索论文50余篇。出版英文著作(章节)6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类人才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多项。


    吴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聚焦航空脑机接口、潜艇人因、空中以人为中心的平台协同,正在解决面向重大型号空中加油的人机协同技术攻关。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6Trans编委。


    蔡宏民,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行政副院长、计算机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兴华杰出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期刊IEEE Tansaction on Emerging Topic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Fundamental Research 编委。长期从事生物医学数据的人工智能分析方法研发和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等期刊获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广东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李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青年人才。2011年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1212月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海外人才计划。20132月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医学影像数据分析与处理、脑机接口与神经康复工程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手段包括脑电图(EEG),结构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DTI/fMRI),以及深度学习等计算分析方法。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60多篇,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Medical Image AnalysisAnnals of Neurology及自然语言处理领域CCF-A会议ACL等。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题重点项目等。曾获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哈里沃辛顿”学术奖、英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研究成果获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奖、中国体视学“青年科技奖”等。担任国际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编委等。


    周郭许,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自动化学院院长,「智能检测与制造物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与各类基金项目10余项(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科研资助1项、广东省重大基础研究培育项目1项)。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大数据分析,张量分析及表征学习,智能无人车及轻量级深度学习系统等。迄今为止,在IEEE会刊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2020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年教育部科技成果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论文曾获中日留学同学会 “华为技术奖”和“日中协会奖”。


    徐鹏,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神经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人工智能分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致力于脑电信号处理、脑机交互和类脑智能相关研究长达20余年。近几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优秀青年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科技创新2030(脑计划)在内的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包括Nature Mental Health, IEEE TCYB/TMI/TNNLS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GOOGLE学术引用7000余次,研制开发多个脑电分析处理、疾病评估、康复训练系统,被多个国际国内研究团队采用,并进行了临床应用,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黄家驷自然科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