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年华 • 信院廿载院庆】

走近“信息人”— 榜样力量 · 王海德

发布时间: 2022-01-04 来源: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在时间的荒原开垦成长的田垄

       王海德是学院电子工程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2018级研究生。在暨南大学本科、研究生的7年求学生涯中取得累累硕果:2020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暨南大学2021届“优秀毕业研究生”荣誉称号;“华为杯”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成功参与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3篇,累计影响因子10.476;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光学顶级会议论文1篇,并受暨南大学资助赴美国圣何塞作口头汇报;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13.93。


和时间赛跑的追光人

       时间是一片荒原,有理想的人会将它开垦成丰收的稻田。王海德正是这样的人,他的课余时间基本都在实验室或办公室度过,是同学们眼中“和时间赛跑的追光人”。他说,“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使得人与人之间有着不一样的成长。这种成长的差异往往在临近毕业的时候非常突出。”

       相比本科,研究生课余可支配的时间更多——本科课程一般持续到大四,而研究生基本只有第一年有课。“大家的水平差不多,只有合理地利用这些课余时间,持续学习、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让我们变得比其他人更优秀。”日复一日坚持和时间赛跑并不轻松,持之以恒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缺一不可。王海德奋斗的汗水留在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谈起那段日子,王海德并不觉得苦涩,“研究生生活并不枯燥,这种与同窗一起专心学习、一起成长的日子是很美好的。”


寻找突破自我的机会

       “无论是科研还是工作,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不断付出努力,不断刻意练习,在练习中发现不足并加以改正。”王海德向学弟学妹们这样说道。“脚踏实地,厚积薄发”是王海德的座右铭,“古人云:十年磨一剑。只有沉下心,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工作,才能输出有质量的学术成果,才能在三年后的工作或深造中崭露头角。离开舒适区,才能找到突破自我的机会。”

       本科时参加的一次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让王海德印象深刻。他笑着说:“那是大二的暑假,当时刚开始接触专业知识,很多东西都不懂,就抱了两个同学的大腿。我们分工明确,他们两人负责硬件和软件平台的实现,我负责了解他们两边能够实现的技术以及确定我们要完成的是一个具有什么功能的系统。”初出茅庐的王海德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当时我在想,大家用的基本都是黄军老师和黄红斌老师推荐的物联网平台,技术水平相似,我们凭什么能够取胜?这就要通过应用的差异化,做到与众不同,才有领先的机会。” 在经过充分调研后,王海德萌生了一个关于车载物联网系统的想法,在此期间,他的两位队友也已经深入钻研并掌握了物联网软硬件平台。最终,这个奇思妙想的系统在三位同学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地得以实现。

        获奖的那天,王海德激动不已。“我记得出结果的那晚,我们三个都很惊讶,我们竟然真的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这段有趣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魅力,团队让大家拧成一股绳,每个人都在团队中在不断突破和超越自己,最终实现1 + 1 + 1 > 3的效果。


热烈而自在地追逐梦想

       “我觉得,大学生活就是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一起为梦想奋斗的日子。”王海德有着这样一颗热烈的心。人的学识就像一个圆,圆越大,未知的区域就越大。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他调侃自己像林俊杰的那首歌《学不会》唱的那样,“总是学不会,再聪明一点”。对他来说,越是向前奔跑,远方就越令他向往。

       研三是王海德成长最快的日子。站在人生的岔路口,王海德面临诸多选择。“开始是忙着找工作,后面决心继续深造。之后每天忙科研和写毕业论文。”生活虽然忙碌,但是周围的榜样也让王海德更加坚定。“课题组的周骥老师已经非常优秀了,简直是人生赢家,但是我发现他比我们很多人还要刻苦,这样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上进呢?其实忙的时候正是一个人上进和成长最快的时候。”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在时间的荒原里,王海德也如愿以偿开垦出了“丰收的稻田”。第一篇论文被接收的时候,王海德特别激动,他笑道,“这是我大学里一想起就特别开心的一件事情,看到自己的名字在学术期刊网站上出现,真的很兴奋。那个网站会统计论文被浏览和下载的记录,还记得那段时间特别臭美,时不时去看一下次数有没有增加。”选择工作的时候,王海德也颇有感慨,“本科的时候感觉是工作在挑自己,研究生的时候能感觉到是我们和工作互相选择了。”对于每个人来说,热烈而自在地追逐梦想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

       2021年,王海德在暨南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第七年已经画上句号。他有许多话想留给母校:“在这七年求学生涯中,我有幸受到了不少良师益友的指导与帮助,学会了做人和做事,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回忆。感谢党、国家和学校对我的栽培,感谢这一路上指导我的老师,感谢刘伟平老师、周骥老师和这一路以来给予我帮助的师长、亲人、朋友和同学。在此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科研工作顺利,祝信息学院蒸蒸日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