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布2021年度澳门特区授勋名单,向多位人士及实体颁授勋章、奖章和奖状,表扬他们在个人成就、社会贡献或服务澳门特别行政区方面有杰出的表现。
暨南大学1987级电子工程系校友
先进工艺芯片IP领先企业
芯耀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及联席CEO
余成斌
获授予工商功绩勋章
2021年度澳门特区授勋包括荣誉勋章、功绩勋章、杰出服务奖章、奖状。其中,功绩勋章共分七种,是颁授给在专业活动、推动和发展工商业、旅游业、从事教育事业、发展艺术和文化事业、推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以及体育事业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士或实体。
据悉,澳门特区2021年度勋章、奖章和奖状的颁授仪式,将于2022年1月下旬举行。
余成斌:我的电子梦始于暨南园
余成斌
1987级暨南大学电子工程系
国际电机与电子工程协会IEEE Fellow
曾任澳门大学科技学院教授、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及副主任
现为先进工艺芯片IP领先企业芯耀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及联席CEO
我的电子梦始于暨南园
我是在1987年入读暨南大学,是第一届电子工程系的学生,可以说是在暨大和澳门开启芯片设计的「开荒牛」。我在1991年毕业,迄今已三十载。即使时光荏苒,我仍难忘在暨大的点点滴滴。
——余成斌
暨大第一届电子工程系学生
在母校孕育电子世界的梦想
余成斌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电子工程系
谈起我和暨大的缘份,要从中学说起。我小时候从内地移民到澳门,在澳门濠江中学完成中学教育。那个年代学历不是非常重要,很多人中学毕业就已经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没有太多人读大学。而我从小开始就一直对收音机及音响器件感到很好奇,想知道它怎样发出声音,也想要仔细研究如何组装这些零件而制作出高质量的Hi-Fi音响等,这些想法从小就根植在我心中,成为了一个梦想,令我想要探索更多有关电子世界的一切。
为了追逐这个梦想,我决定读大学去追求这些知识的真谛。当年大学的选择不多,澳门只有东亚大学(即现今的澳门大学),但当时课程主要是提供给香港的学生,而且也没有电子相关的专业。国内的话,大部分大学都仍未开放给港澳生,除了「侨校」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而暨大当时则招收第一届电子工程系的学生,所以我很荣幸能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可以成为暨大第一届电子工程系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遇上自己喜欢的大学,它亦开创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这就是冥冥中的缘分。正因暨大,亦让我的梦想启航。
在校维修电器意外接触芯片
暨大让学问不只停留在书本上
在暨大四年的学习生活里,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充实的校园生活。我觉得真正的大学学习,不只是在课本学到海量知识,亦包含了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互动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让我们能够做到求学、问学、立学。而在暨大就能做到这样,它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问不只停留在书本上。
余成斌在暨大电子周主持活动
当年电子系举办了首届「电子周」,我们系会在暨大校门口摆摊,免费帮市民维修坏掉的电器。在维修的过程中,我们学生应用到了课堂的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有人拿了一个随身听(Walkman)来给我们修,我当时看到随身听里面的小小的芯片, 因为芯片在我们那个年代是比较少见,所以我很惊讶于小小的芯片可以发挥如此多的功能,那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了解更多,积累不同的知识。这亦让我开始接触到芯片,继而开展我的集成电路设计之路。
教诲如春风 师恩似海深
在学习路上,我要感恩在暨大遇到很多不计回报,默默付出的老师。在良师的春风化雨下,我才有机会慢慢学习成长,渐渐将他们的知识集腋成裘,为我将来的科研开辟新道路,并将这些知识转化成产品。例如大家平常每天都会用的手机、平板电脑的USB充电和数据传输的微电子芯片设计都是来自我在澳门创建的微电子公司与学生工程团队们的设计,这些成果都是暨大各位老师当初在我身上所播下的种子。
余成斌在暨大优秀毕业论文报告会上展示了首次开展的开关电容集成电路的研究和设计
其中要重点介绍的当属许自图教授,他就是我在集成电路设计和学术科研的启蒙老师,也是我当年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老师。其实当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在国内方兴未艾,是我国一个崭新的领域,相关的理论和设计都处于非常开端的阶段,就连相关的资料及论文也是少之又少,研究过程可谓困难重重。但在许教授的鼓励及引导下,我还是不畏艰巨勇于开拓无人区,不断往尖端集成电路方向钻研前进。
余成斌在暨大和他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许自图教授的合影
印象最深的是几年后我回暨大探访他时,他还指出他最近在看我毕业设计论文中发现的不足之处,让我学习到这种锲而不舍、严谨钻研、追求极致的科研精神。同时,本科毕业设计的这次经历和学习亦为了我后续硕士及博士科研打下很好的基础,相关研究更集结成我的专著《超高频多速开关电容电路设计》(Design of Very High-Frequency Multirate Switched-Capacitor Circuits),获国内外著名出版社翻译及印刷,还被中国科学出版社列为代表了国际资讯科技领域最新成果的《国外电子资讯精品著作》重要参考专著。
余成斌在后续博士研究集结成《超高频多速开关电容电路设计》专著
如果说许教授是引领我从事集成电路学术科研的启蒙老师,那刘光昌教授则是在暨大引领我将学术结合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启蒙老师,他深深影响了我在未来的事业里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刘教授拥有丰富产业方面的经验,印象很深刻的就是他上课时会不断结合很多在产业链、业界实际会遇到而在书本上没有提及的问题,让我大开眼界,在课堂里了解到很多有趣和实用的产业界的情况,让我保持对市场的洞察力及敏感度。这也让我后来成为老师在大学教书时,继续秉承这种“产学研用”结合的教学和科研模式,更注重如何学以致用并把业界实际应用的需求融入教学和科研,亦同时驱动自己并鼓励学生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产品。
余成斌在暨大和第一届电子工程系系主任刘涛教授合影
另外,我也很感激孙崇德教授让我们保持和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教学方式。当时在大学一般都是用中文教学和沟通,但他坚持用英文教学和使用国外英文材料,让我们在英语教学的环境下更好地与世界接轨。当然还有刘涛系主任、钟雨乐班主任、易家强教授、石秉光教授、刘伟平教授等,每位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每位都在我的未来人生及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而驱使我同时在学术科研和国际接轨、力争上游并带领学生从实验室到产业界,在澳门落地创办企业,从零起步、锲而不舍做到国际一流。
余成斌和他过去参与创办和带领的芯片企业团队合影
五湖四海聚暨大成大家庭
当年到暨大读书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虽然大家文化背景不同,但相处都非常融洽。当年澳门往来广州的交通繁复,我们主要在假期或是节日才回澳门,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再校园,而身旁的同学就成为了大家重要的「家人」。我那时候住的宿舍叫「金陵苑」,是当年新落成的宿舍,环境非常好,我与室友、同学之间的关系亦很和睦。特别当年电子系负责行政和学生事务的丘老师和马老师对我们学习和生活特别关心,担当起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大保姆」,特别为人在异乡的我们提供很多学习生活辅助和心理辅导,让我们很快融入到暨大这个大家庭里。
我很喜欢当年暨大的氛围,大家会一起去上课,下课去图书馆一起学习和讨论,又一起学乐器、练武术,偶尔也参加舞会派对和歌唱比赛等,课余生活多姿多彩。大家除了学习以外,亦会发展个人兴趣,参加不同类型的活动,留下很多难忘的回忆。犹记得有一年暑假,我没有回澳门,留在广州,我买了一大堆电子零器件回来研究组装音响,并制作了一个音质挺不错的Hi-Fi 音响,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很高兴还影响到身边的同学,令大家都纷纷动手做一个属于自己的音响,互相比较音色或性能,继而讨论如何改进自己的Hi-Fi音响,寓学于乐,把所学到的知识融入并实践在生活中,为生活增添很多乐趣。
在「和尚班」遇见一生所爱
余成斌和太太陈婥蕙
在电子系晚会担任司仪而结识
除了在集成电路和产学研结合的启蒙外,我在暨大的另一大收获是修满了爱情的学分。我们第一届电子工程系里全是男生,被称为「和尚班」,本来以为我会因此成为「爱情绝缘体」,但我却在一次派对中担任司仪的时候遇上我的一生所爱,她就是当年和我一起担任司仪的英文系学妹,我现在的太太——陈婥蕙。我和太太都有共同的兴趣,大家都参加了暨大武术队,她还是队长。在课余的时候大家一起去打水,然后一起练习和代表暨大参加大学校际比赛,共同成长。即使在毕业多年后,我们仍然维持在暨大培养的兴趣,更在暨大112年校庆时,与「暨二代」孩子和武术队友一起编导了武术舞蹈《碧剑丹心暨南魂》,共同祝福暨大。
余成斌和太太陈婥蕙及他们的「暨二代」的武术舞蹈:《碧剑丹心暨南魂》
培育更多湾区人才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暨大整个发展变化很大,环境、教学设备及产学研资源都变得更好,在大湾区中一直扮演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角色。各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亦做得更有深度,更高层次,不断取得很瞩目的成就。
在澳门,我们很多暨大校友在各个领域都取得杰出非凡的成就,特别在回归后为推动澳门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相信暨大将会更上一层楼,将为大湾区和国内外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我觉得对学弟和学妹来说,暨大是有着非常好的求学环境和氛围,并一直不断投入更多的资源全力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会给到你全方位成长空间,我深信暨大的学生只要锲而不舍和努力奋进,相信事在人为, 勇于突破自己去不断追逐梦想,接受挑战并学以致用,积沙成塔积累知识和经验,一定会每份耕耘都会有丰富的收获。
暨南澳门校友
在母校学习知识,感受多元文化
回到澳门
用双手建设家园
为澳门特区建设发展发光发热
母校为你们而骄傲!
再次祝贺余成斌校友
荣获澳门特区工商功绩勋章!
来源 © 澳门日报 暨南大学澳门校友会
编辑 © 陈晓璇 郑帆
责编 © 陈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