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年华 • 信院廿载院庆】走近“信息人”— “信”师治学 · 朱冠华

发布时间: 2021-12-02 来源: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的“创业合伙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的暨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有一批“创业合伙人”,在教学、行政管理一线挥洒青春,为计算机科学系的发展打下地基。退休后,他们仍然精神矍铄,时刻牵挂着信息科学技术院的发展。曾任计算机科学系党总支书记、系副主任的朱冠华,便是其中之一。

朱冠华

 

创业:一直在路上

1984年,计算机科学系正式成立。系成立之初,一批老师筚路蓝缕、手胼足胝,朱冠华就是其中的一名“创业者”。朱冠华1969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并留校工作,1986年底调职回到家乡广州,进入暨南大学任计算机科学系副主任。1987年到1997年,他专门负责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学、行政两手抓。

在武汉大学读书期间,朱冠华参与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的创办,“自己写教材,自己搞设备,自己做计算机”,一切从零开始。他参与研制的GNB-2型专用计算机系统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并成功应用在大冶钢厂。1979年教育部组织八所大学承担研究巨型计算机的重大课题,朱冠华作为学术骨干参与研究Wup-80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获教育部好评,为国家巨型计算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前期丰富的实践经历,使得“理论结合实际”的理念铭刻在朱冠华心中,于是他将这种理念融入暨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建设工作中。计算机科学系被授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等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广东省名牌专业与特色专业……从创办之初到具备完备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如今成果丰硕的计算机科学系离不开一批批老师从青春到白发的付出。

 

理论结合实际,探索“教学密码”

任职期间,朱冠华聚焦教学计划方面的改革,十分重视产学研结合。自1988年兼任广东省邮电管理局的技术顾问以来,他为暨大与省邮电局的科研与教育合作搭起了一座桥梁,为产学研结合摸索了经验。朱冠华回忆道:“计算机科学系是由数学系分出来的,计算机学科相对具体,上手速度比较快。当时我们依托一个软件工程研究所,一大批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科研,一二年级的学生也产出了许多优秀成果,学生毕业后也将研究带到工作中去。”

在提到“产学研结合”的教学特点时,朱冠华提到了一位特殊的学生——在暨大2021年毕业典礼上作分享的校友代表、火石网络董事长吴渔夫。朱冠华是吴渔夫当年《汇编语言》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他安排学生写程序、做实验,和学生一起探究科研项目,引导学生根据实践提炼知识,培养实操能力。吴渔夫回忆道,“朱老师从不照本宣科,很注重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让我们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中获益匪浅,对我后来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青春到白发,心系学院发展

除教学工作外,朱冠华在1998年至2003年任计算机科学系的党总支书记,与系主任一起“配合作战”,在行政和思想工作上的愉快合作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系的发展。作为党总支书记,他负责让党的政策落实到系里,落实到每位教师党员身上。如今,荣休后的朱冠华依旧关心学院和系里教师的各项工作,经常通过学院党委慰问座谈会等形式,积极了解学院各系及教师的发展情况。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建院20周年,师者薪火相传,学子奋斗青春,解码计算机科学奥秘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