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年华 • 信院廿载院庆】 走近“信息人”— “信”师治学 · 林龙新(计算中心)

发布时间: 2021-09-24 来源: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不一样的跨界教师


林龙新老师

计算中心教师


大学教授/战略发展部部长/产品线总监/项目经理”

倘若设计个人主页,他的个人身份一栏可以用以上四个名词进行组合,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知识面宽广,逻辑思维强大。他就是计算中心教师,林龙新副教授。


1997年本科毕业后,林龙新加入了广州金鹏集团,从事2G/3G等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和管理工作。在企业的八年时间里,他担任过项目经理、产品线总监、集团公司战略发展部部长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研发和项目管理经验。期间,他完成了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硕士阶段学习。后来,带着对计算机专业的热爱,林龙新前往华南理工大学再度深造,并于200812月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学位,20097月加入学院计算中心。

如今看来,第一个“斜杠”后的职务在林龙新的职业生涯中已成历史,但正是此前在企业研发一线工作的长期历练,造就了这位不一样的跨界教师。


跨界塑造的职业精神:服从安排,勇挑教学重担

计算中心是全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教学单位,教学任务繁重,但林老师从不挑剔,完全服从单位安排。他的教学任务分布在校本部、番禺校区和珠海校区,其中绝大部分在番禺校区和珠海校区。把广州天河、广州番禺、珠海香洲连成一个大三角,总路程可达254公里,沿线驾车一圈需要四个多小时。十多年来,为了扎实完成教学任务,林老师一直在这三个地方来回辗转。在很多人看来,林老师这份工作做得十分不容易,仅在路上奔波就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林老师却说,“得益于八年企业工作的锤炼,我的职业精神已塑造完成,对于上课地点,单位分配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不需要克服什么困难,也不觉得有多累”。

来校十多年,林老师平均年授课时数超过400课时,每年授课学生超过300人次。共承担超过八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显著。其主讲的《程序设计基础》《计算科学与程序设计导论》课程曾分别获院内综合评价第一名和第五名。此外,他还积极面向全校开展《信息简史》《信息安全简史》等计算机通识课程,作为主编编写了《计算机科学基础实践教程》《计算机科学与程序设计导论》等新工科建设教材,发表10余篇教学论文,主持/参与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3项,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于2020年荣膺暨南大学“双百英才教学名师”。


跨界培养的学习习惯:关注前沿,保持敏锐视角

对一名教师来讲,想要避免在课堂上“照本宣科”,首先要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而要想侃侃而谈,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则必不可少。“上课从不看书”“知识面广”“上课信息量大”等是绝大多数学生对林老师课堂的评价。可见其博览群书,知识与阅历的结合,使他言之有物,有物能言。“我一直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等领域保持着持久的好奇心”,秉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专业态度,林老师坚持长期阅读大量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中英文基础理论书籍和前沿技术书籍,不断推动知识的内化和更新。

2020年疫情期间,林老师提出并实践了“直播和翻转互动相结合的《程序设计基础》在线教学与实训”的在线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广东省“疫情阶段在线教学优秀案例(第二批)”评选活动中荣获教师或课程类案例一等奖。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教师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出变革,林老师能迅速构思出这些巧妙的教学方式方法并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得益于他对教育教学技术前沿的敏锐观察和深度思考。2012,美国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伊始,林老师便紧跟MOOCSPOC等新兴教学模式的发展步伐,不断思考“低成本、高效率”的最佳教学实践方式。由于长期从事信息类产品研发和项目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可行性分析、成本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经验,“工程化、系统化”的思考方式已深刻内化成林老师的认知惯性。所以,在林老师看来,疫情对他的教学非但没有造成冲击,反而为他实践长期以来的教学思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跨界累积的行业认知:理论与实践相融通

八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对我现在的教学影响深远”,林老师如是说。

当年,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者之一,为了完成移动通信系统核心网产品的研发工作,林龙新一边研读ESTI关于GSM移动通信系统近5000页的英文标准,一边同步进行软件研发。在与MotorolaQualcommHitachi等国际上著名的通信公司进行研发合作的过程中,林龙新熟悉了大型企业的研发流程、细节和规则,也对“科学理论研究->应用原型系统实现->工程项目验证->通用产品->市场推广”的完整嬗变过程有了正确而深刻的理解。

因在企业界和高校都有较长的工作经历,林老师深知应用研发和科学研究各自的不易和艰辛,完全没有企业界瞧不起高校“重理论、轻应用”或者高校瞧不起企业界“重应用、轻理论”的心态,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理论与实践相融通。即使现在不在企业工作,他也一直与企业界保持着密切联系,对各大企业尤其是BAT、华为等业界标杆的产品研发工作有十分深入的了解。这对他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工作大有裨益。


相比高校,企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对一个人的全面素养要求更高。许是林老师把自己在企业中长期培养的进取精神和承压能力迁移到高校工作中,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他还积极潜心科研、不断精进,这对一位公共课老师而言颇为不易。自2009年入校以来,林老师共主持国家专项基金、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6项,到校科研经费超过200万元;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身份发表A2A3类学术论文12篇。

在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眼中,林老师还是一名“好教师”“好同事”。在学院和计算中心的公共事务中总能看到林老师的身影,对待项目申报、课程建设、科研活动、实验室建设、学生培养等工作,林老师总是尽心尽力,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同于企业,高校工作更凸显教师的个人特色,但林老师始终认为,团队协作能让集体走得更好更远,这也许也是他在企业工作中所得的宝贵经验,让林老师所到之处,总能齐心合力。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是林老师事业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他人生的自律信条。跨界深耕产品研发和科学研究的他,愿“继续做好一颗尽职尽责的螺丝钉,为学院的发展尽一份绵力”,这是林老师给学院二十周年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