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年华·信院廿载院庆】走近“信息人” —“先生”暨忆 · 肖璋老师 (电子工程系)

忆“电赛”与学生共处的日日夜夜

发布时间: 2021-09-13 来源: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忆“电赛”与学生共处的日日夜夜


肖璋老师

(电子工程系退休教师)



       肖璋,电子工程系退休教师,副教授,曾获暨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省高教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务院侨办科技进步三等奖、暨南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眼前的老教师,目光祥和,精神抖擞,谈及若干年前自己的教学生涯时,他说,当年指导学生们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以下简称“电赛”)的过程,是令他非常怀念的一段经历。



 “含金量”很高的“电赛”——组织与筹备


       电赛是教育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发起的一项科技竞赛,旨在培养参赛者的理论设计与实践能力、团队协作与创新精神。回忆起“电赛”,肖璋老师表示,电赛要求参赛队伍“硬件”与“软件”兼备,“是含金量很高的一项活动,备受同学们关注,报名参赛的同学纷至沓来。”

       当年,电赛一般在9月初举办,采取的是每组3人的团队协作方式,进行四天三夜半封闭的比赛。“七月份到八月份2个月的时间,自然而然就成了紧张的备赛时间。”备赛的这段时间里,为做好赛务、后勤、培训、指导等工作,学院电子系设立竞赛工作组,由参赛学生和志愿者组队报名组成。

       备赛的过程就是一场历练,过程往往比结果更能锻炼人。参赛学生需要经过热身摸底、强化培训、模拟竞赛等一系列阶段,“无论是参赛队伍,还是赛务组、指导组的老师或者学生志愿者,都将电赛放在心头,整个假期时间、所有的精力全都泡在备赛中”肖璋说道。

图为肖璋老师参加学院“七一”慰问座谈会(第一排左三)


       2007年到2011年间的多届电赛的组织与筹备工作,肖璋老师都参与其中。他主要负责参赛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学生们非常珍惜参加电赛的机会。”据他回忆,七八月正值酷暑,南海楼窗外的蝉鸣呱噪,实验室里的人头济济。特别是模拟赛的那几天,有团队成员不忍将时间浪费在来回宿舍与实验室之间的路上,就原地拼几张椅子,或干脆打地铺,在实验室过个通宵。”

        “志愿者们不仅做好了后勤、跑材料等工作,对他们而言,筹备的过程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肖璋老师特别提到。他清楚地记得,在2011年的志愿者中,有一支由研究生组成的技术支持小组,他们不仅在备赛过程中为参赛队伍提供支持和帮助,也在赛后继续组织电子技术培训活动,“志愿者们在赛前赛后的所起到的传-帮-带作用,也由此创立了电子系研究生带本科生,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承模式。”肖璋说道。


沉甸甸的“电赛”成果——在人民大会堂里领取的金奖


       学校首次参加“电赛”是在2001年,在赛场上,暨大电子系的学子们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多次获得了省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在2011年时,由电子系张树群老师指导的,陈卓成、郑泽欣、蔡泽林几位学生组成的大二参赛队,从全省70多所院校,近600支参赛队伍中突围而出,获得电赛全国一等奖,并前往人民大会堂出席颁奖仪式,对于暨南的电子系师生来说,这个金奖是暨南人在电赛上的历史性突破,是暨南人的骄傲!

       于学生而言,电赛的过程让人受益。获奖的学生在分享参赛经验时表示,无论输赢,电赛四天三夜的拼搏令人难忘,也让他们受益良多。当时的研究生技术支持小组组长利海沃曾在电赛中受挫。然而,“花因艳丽而吸引,树因翠绿而美好,人因挫折而完美”。利海沃在2011年的电赛中,利用“爬坡过坎”的电赛经验帮助师弟们备赛,指导师弟们在知识和模块上做好充足准备。肖璋老师还记得,与利海沃交流电赛心得时,他说,“电赛是我撬动人生的一个支点,让我在短时间内成长,懂得奋斗,懂得合作,懂得感谢,懂得奉献。”

       于肖璋老师而言,电赛的结果令人欣慰。肖老师说,“电赛是一次培养研发人才的机会,每一次电赛都是学生成长的蜕变。”不少参赛学生在毕业后加入了华为、腾讯等知名IT企业,也有学生利用在比赛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自主创业。


 “电赛中与学生们共处的日日夜夜,在我任教的最后几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认真的模样,犹如澄澈夜空中静默的星辰,在每个回首的眼眸里,熠熠闪光。”

 ——肖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