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互联网的发展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全新思路。高校思政工作者应通过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教育路径的拓展,切实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探索“微思政”模式,构建“大思政”格局。
1.“微思政”模式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微思政”模式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互联网+”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新引擎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态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由此呈现出新特征。一方面,在信息高度开放、资源高度共享的网络舆论场,鱼龙混杂的信息泛滥和掺杂了西方政治意图的有意渗透,使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极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另一方面,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也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扩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提供了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已逐渐向网络转移,这使得“微思政”成为应运而生的新趋势。
“微思政”模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的现实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接地气,才能有浸润人心的感染力。“微思政”模式的运用切合实际,因而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一方面,“宽带中国”战略的深化和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使网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密不可分,成为一种融于细微、化于无形的传播载体。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具象化、碎片化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着力点。
“微思政”模式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1%。当代大学生可谓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他们熟练运用着五花八门的自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创造着层出不穷的网络用语和网络技术,有着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相较于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微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熟悉而乐见的快速、便捷、灵活的传播渠道,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自主性需求,从而更加凸显教育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2.“微思政”模式的理念特征。全方位、流动性的思政教育空间。随着WiFi覆盖率的提升、4G 技术的成熟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时间不再限于8小时之内,工作场所也不再囿于课堂、班会或学生宿舍,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是弘扬主旋律的阵地,就是意识形态的战场;另一方面,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博上的每一次有感而发、微信朋友圈的每一次转发,都可以是价值观的引领、正能量的传递和良好舆论环境的塑造。“微思政”的全覆盖、即时性,在网络舆情爆发时,也将成为最及时有效的危机化解渠道。“微思政”对时空界限的超越,在增强思政教育的时度效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交互式、渗透性的思政教育方式。网络媒介所具有的人性化的交互式体验,使思政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平等自然的良性互动。通过这种互动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加深对大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心,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大学生则能够通过情感的交流和个性的表达,消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感和距离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追寻、内化为心。这使得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大大增强。“微思政”还以网络文化的形式,通过图片、漫画、视频、音乐、微电影等丰富形式得以呈现,这种隐蔽化的思政教育形式,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生活化、时代性的思政教育话语。“微思政”的有效开展,需要灵动、清新、有温度的话语表达。一是要善用“微语言”。通过网络空间惯用的短小精炼、轻松诙谐的语言和符号、字母、表情包等辅助形式,代替冗长晦涩的说教,使教育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命力。二是要言之有物,“微言大义”。言语形式虽“微”,但内容和思想不能“微”,要将客观理性分析和对事物本质的阐释用浅显、质朴的话语表达出来,增强解释力和说服力。三是要从实处破题,真情流露。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灵的沟通,灵魂的碰撞,要体现人文关怀,表达真情实感,用生动故事讲好深刻道理,激发大学生对真善美的感悟和追求。
3.“微思政”模式的实践路径。顺势而为,抢占思政教育“微阵地”。一要强化主流网站建设,在保持其信息内容严谨性的同时,坚持突出大学特色,重点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发挥微博评论与分享等功能,提高网站的引导力、影响力和参与度。二要强化新媒体平台建设,重点打造高质量的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平台,层层构建网络新媒体交互的立体网络,使官方微博、微信成为弘扬主旋律、唱响正能量的旗帜标杆。三要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对各类新旧媒体统筹协调,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横纵结合的媒体矩阵,实现各媒体平台队伍的资源成果共享,凝聚合力,同频共振。
因势利导,繁荣思政教育“微产品”。一要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专题网页和网上校史校训展览馆,推出以大学学科特色为主题的系列展览。组织拍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微电影,举办感动大学人物等网络评比活动,开展网上网下有机结合的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通过高品位的网络文化,达到寓教于乐、沁人心脾的教育效果。二要提升网络媒体的服务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主动推行网上事务公开,全方位提供服务,实现教育教学与网络及新媒体的深度融合。积极运用网络开展各类咨询服务,及时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建立校领导网络接待日制度,及时听取学生对学校工作及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意见和建议。三要开放网上自主学习资源。围绕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重大主题教育,开辟专题专栏,开展专题讲解,建立经典著作文献、通俗理论读物、优秀理论文章、形势教育材料等网上信息数据库。大力推进网络公开课建设、推行网络教学,让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书本知识点与学生兴趣点相结合。积极探索通过网络搞好两级党校培训,开展网上读书学习和评比竞赛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全方位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开放互动,引领思政教育“微对话”。一要精心设置网络议题。以重大节日、纪念日等节点为契机,围绕国史党史、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内容,设置话题,引导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各抒己见、充分交流,使网络新媒体成为导引学生向上向善的有效通道。二要构筑师生互动的长效机制。以建制度、搭平台、强督查、重服务为重点,培育师生互动良好局面。强调长效要长、互动留痕、引领有效、育人有方。三要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学校要着力建设一支包括各级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管理和技术人员、学生党员骨干等在内的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红客”队伍,取长补短,彰显综合优势,在舆情应对、舆论引导中敢于发声、善于胜利。
强化监管,优化思政教育“微环境”。一要明确监管职责。校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信息化办等部门要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建设的合力。二要健全机制。学校要建立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网上有害信息的定期排查处理机制、奖惩激励制度,积极构建和谐的网络教育环境。三要加强自我管理。培养一批优秀可靠的学生党员骨干担任思政专题网站的名编名记、微博微信“主页君”,网络舆情信息员和评论员,组建了网络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当好网络“清洁工”,对网上不健康的信息全天候防控,防止有害信息进入网站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守护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生态。
(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摘自《红旗文稿》,2017年0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