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开大学2017 级物理伯苓班代表队在2018 年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华北区赛上,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7所高校的代表队角逐,最终夺得特等奖。物理伯苓班是南开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一个缩影。该校数学、化学、生命科学和经济专业的伯苓班同样成绩斐然。
为培育21 世纪杰出科学家,2009 年,教育部与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等9 所高校首批入选该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志在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因此,该校伯苓班强调人才培养锻造好“钢材”,而不是量产“螺钉螺母”。伯苓班初步实现了“拔尖计划”着眼于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和超前开发,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位。
动态选鉴
把好人才“准入关”
◆ ◆ ◆
伯苓班以“领跑者”的理念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区和试验田,以“选”“鉴”结合探索拔尖学生选拔方式。伯苓班采取小班授课,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往往是从几百个报名学生中遴选的。选拔过程分为“英语+专业”的笔试以及“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评”两个环节。
“比如化学伯苓班今年招收50人,在选拔时,我们设定的笔试科目为英语以及数学、化学、物理、生物4 门专业课,划定单科分数线并按照总分大排行录取70—80 人进入面试环节。”化学学院伯苓班负责人李一峻介绍,在面试环节中,院士领衔的专家组成员对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潜质、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50人录取。
近年来,5 个伯苓班每年共遴选180 人左右,占本科生总数的近5%,规模适当。同时,伯苓班坚持开放、共享、包容的先进办学理念。在录取的180 名本科生中,50人左右来自其他专业。
伯苓班基本用两年时间学完本科课程,从大三开始进入课题组并承担课题任务,其间还会有一至两次到国外高校交换学习的机会。一旦入选伯苓班就读不允许双修和辅修,但对于修读其他伯苓班所在专业的课程持开放态度,鼓励学生利用伯苓班优质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但“门槛高”,同时对这些已经选拔出的学生还要进行“鉴别”,即每学年末实行动态调整,当学生难以达到相应专业的高标准要求时,须转入相同专业的普通班级完成学业。
“如不能承受高强度、高难度的课业,学生可以自己提出申请转入普通班;任何考试如出现‘挂科’便会自动调整至普通班;顺利升入大三时,取前20 名留下,其余学生均转入普通班⋯⋯”李一峻这样描述化学伯苓班“严苛”的选鉴过程,“不过即便被‘动态调整’到普通班级的学生,仍然不影响正常升学毕业,有些仍然能够顺利保研,或申请到国外名校录取通知。”
“伯苓班‘选’‘鉴’结合、不拘一格的选拔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将真正适合伯苓班培养定位和培养方式的学生‘选’出来;为拔尖学生‘冒’出来创造条件和营造环境,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成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段文斌说。
量身定制
强化人才“培养关”
◆ ◆ ◆
一间教室,拥有6 台投影仪、10块白板、10 个摄像头,授课教师会不停穿梭在学生中间,听课学生可以随时“交头接耳”⋯⋯这是物理伯苓班的学生在TEAL教室上课的情景。
与传统教室相比,TEAL 教室配备有更多科技产品,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能够高度合作、动手实践、在计算机支持下进行交互式学习的教学环境。这间TEAL 教室是基于小班授课、服务于“伯苓班”的大陆首家TEAL 教室,由该学院教师自主研发设计,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书写笔”功能自由书写公式及教案,360 度自由转动的座椅也更加利于课上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小组讨论时,平均3 名学生便可使用一块白板进行问题研讨。
正在此上课的南开大学物理伯苓班学生滕召隆说:“相比‘大教室’而言,TEAL的分组学习模式方便了小组同学间的交流沟通,大家可以在白板前主动思考、表达观点,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不仅是物理伯苓班,数学、化学、生命科学以及经济伯苓班都结合各自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成为伯苓班教学主导方式:数学伯苓班每年举办暑期学校,聘请国内外一流数学家为学生授课和开办讲座;化学伯苓班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开展多层次的国际科研训练与交流;生物伯苓班学生在科研训练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学术探索,合作完成的实验项目连续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中获奖;经济伯苓班是该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培养拔尖人才的有益探索,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
伯苓班注重学生的海外经历,在整个4 年培养中有一到两次的国外学习机会,“这种学习计划不是短期的,而是利用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到国外大学进行学习”。段文斌介绍,学校和国外知名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机制,由南开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共同培养本科人才。
“我们用4 年时间为学生今后40年打基础,培养学生对基础科学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真正为他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而铺平道路。”段文斌说。
强化“公能”
拓宽人才“发展关”
◆ ◆ ◆
视频、PPT展示、个人日记、小组表演⋯⋯这是2016 级经济伯苓班的“公能”素质评估互评班会现场,班级29 名成员围绕各项指标开展“公能”素质自评与互评,对一年来的成长进行回顾与总结。班级成员杨威、张岑宇、王翊丞在天津市数学竞赛中获特等奖;李爽赴河南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扶贫调研、身体力行“知中国,服务中国”⋯⋯一年以来,班级成员除了上好专业课外,还充分利用公能素质发展辅学支持体系提供的资源,坚持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公能”素质评估是“公能”素质发展辅学支持体系的一部分。2012 年1月,南开大学印发《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将实施“公能”素质教育明确作为南开办学的基本战略。随着“公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公能’素质评估+分层分类指导+资源开发供给”三位一体的学生发展辅学支持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基于此,伯苓班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课堂知识传授—社会调查实践—创新能力训练’三位一体,价值观培育贯穿其中”的“南开特色、一流人才”培养模式。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建校之初,老校长张伯苓提出的校训,希望从南开走出的学生都能够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时至今日,以老校长名字命名的伯苓班更注重将“公能日新”的南开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我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根本问题,正确处理‘人—人才—领军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既‘指方向’又‘搭梯子’,让学生成长为公能兼济的拔尖创新人才。”段文斌说。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2018年6月11日5版
作者 | 本报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