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
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发表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顶尖人才仍然稀缺。目前,提出神经网络理论的加拿大团队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已超过三十年,而在国际人工智能协会(AAAI)208位院士中,中国籍仅占4席。我国在人工智能最核心、最原创的内容方面贡献不多,基础性、开创性研究能力还有待提高。作为新技术策源地的高校,如何为人工智能的长远发展打下厚实的人才基础,记者进行了采访。
高校如何发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需要新的教学体系
当下人工智能的大发展直接源起于2006年深度学习的提出。作为一种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深度神经网络使机器模仿视听和思考等人类活动,解决了很多复杂的模式识别难题,使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引起了学界和产业界的关注。
“现在大公司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招聘有很多,但大多岗位只需要上几个月的培训班就能做,比如说买一些GPU设备,下载一些开源的深度学习套件,然后调调参数做应用。但专业人才要能够把握这个学科发展的方向,能够在关键的时刻创新。目前最对口的是计算机学科下属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郭军说。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自2003年北京大学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起,至今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36个,仅2017年就有17所高校新增了该专业。而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仅专业目录中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方向就已达79个,分布在计算机、自动化等诸多学科。
“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至少有四五个比较大的专业方向,真正能够给人工智能学科专门开设的课程可能就只有区区的几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知识高度浓缩,浓缩到甚至只能到高级科普的程度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很多知识融会贯通,不是说只学一两门课就真的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了,怎样在本科阶段就能打好基础,可能要在一个新的教学体系下去考虑。”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周志华说。
人工智能学什么
那么,从本科生培养的角度看,一个合格的人工智能人才应具备哪些技能呢?
“从课程设置来说的话,我们必须考虑到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例如机器学习、知识表示与处理。再考虑技术层,有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自动规划、多智能体系统、计算智能等,还有很多相关支撑技术,例如数字信号处理、时序数据分析等。再往上,到平台这一层,那就有机器学习系统平台、机器人、智能系统等。再到应用层,可能还涉及智能应用建模、系统设计、行为分析等。所有的这些东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如果不经过长期的培养,很难有一个全貌性的认识。”周志华介绍。
郭军强调了数学对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人工智能本质是用神经网络结构模拟复杂函数,要注重数学的整体性和层次性,除了线性代数、矩阵论等基础数学课,还要有数学分析、概率统计、优化等对人工智能很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本科阶段不涉及或讲得很浅,所以人工智能的数学有一个专门的体系要去学习,对于有志于理论研究的本科生更是如此。”
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信息学部主任乔俊飞提出,人工智能是一个领域,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本科专业。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可能需要多个本科专业去支撑,这些专业可以形成一个人工智能类专业群。比如,可以设立“智能计算与感知”“智能装置与系统”“生物智能”等专业。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专业拥有足够的专业课程,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计算机专业范围,人工智能应当再次切分两三个专业方向。乔俊飞说:“类人智能涵盖的领域很广,偏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偏生物科学的,偏控制自动化的,就像土木工程要分为市政、暖通和结构等,每一个领域都有足够的内容需要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需要将分散的知识体系整合起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院长洪冠新提醒,教学体系要将人工智能随时代发展的特性考虑进去,“人工智能学什么要在新工科的背景下看。现在教育部在推行新工科,因为应用中很多传统工科内容是与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特别快,所以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按照能力素养和模块,把提问、设计、建模、实验、优化等能力融合进去,这样才可能适应哪怕五年后的人才需求”。
打造人工智能师资队伍
某平台发布的大数据报告显示,从中美人工智能人才的从业年限构成比例上看,美国拥有10年以上经验的人工智能人才比例接近50%,我国10年以上经验的人才比例不到25%。而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平台的成熟,大量研究人员从其他领域转来。“除了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自动化等专业的老师们原先的项目借助人工智能很容易实现,这也就使得研究队伍越来越大。换句话说,大多数人都是从外面往里走的。”郭军说。
面对人工智能的风口,高校纷纷开始整合资源,促进集聚。在北京邮电大学,校方正在筹备建立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的平台。郭军介绍,全校共有50多个老师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年龄多在40岁以下,在研究院的规划中,研究力量将被划分到四个方向: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城市和娱乐博弈。郭军介绍:“人工智能本身是交叉学科,边界并不限定,开放合作机制,有利于灵活调动校内的研究力量做研究,为校企合作做对接,也给师资队伍的成熟壮大提供了条件。”
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指出,一级学科本身即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当一个专业方向重要到一定程度时,国家层面设立人工智能学科意味着该领域将有更多的资金和项目,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学术共同体。同时,分散在各个院系的人才培养将更加体系化,这对于国家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走在世界前列将产生推动作用。
乔俊飞表示,科学研究是培养教师队伍最好的途径。《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发布以来,人工智能的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门增设了人工智能学科代码,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自动化等学科并列设置,推动了相关课题的申报和人才的集聚。“我们学校也成立了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提供5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投入近百名教师,满足智能服务机器人、智慧医疗、环保智能化等北京市重大需求。政策、平台的建立将为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培养提供强大的保障。”他说。
人工智能市场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
“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500万”“招聘人工智能年薪百万起”“全球人工智能人才仅两万多人”……人工智能人才紧缺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数据展现广阔蓝海的同时,也引发记者的疑问,言之凿凿的供需数据是如何统计出来的,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人才?现实中,高校里的人工智能热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就此,记者采访了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郭军,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信息学部主任乔俊飞。
记者:如何看待媒体热传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500万”?
乔俊飞:目前人工智能的知识边界并没有清晰确定。当前,多个传统领域都在引入或发展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及技术,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可能远不止500万。但就人工智能的核心研究领域来说,目前主要集中在信息领域和脑科学领域。媒体热传的人工智能多集中在信息领域,因为引发人工智能研究热潮的AlphaGo、同声传译等标志性进展都出自信息领域。
郭军:缺口500万只是一种说法,没有确切的依据。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功能包括神经网络和数学函数、各种系统的算法和架构、软硬件工具平台的发展、各类开发和应用等四个层面。所谓人工智能的人才就是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的人,不在于掌握哪部分,也不在于是什么专业出身。笼统地谈人才、薪酬没有意义,在不同的层级面临的情况并不一样。
记者:人工智能人才的供需有什么特点?
郭军:最核心的是做理论研究的,包括数学模型和算法。在第一、第二两个层面的是高精尖人才,大都在高校和研究所。多数就业岗位是在外围的三四两层,在平台上实现功能,这是本硕培养就能实现的目标。
乔俊飞:人类总想把今天自己做的事交给明天的机器去完成。在强大的市场驱动下,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远大于供给,特别在机器学习、人机交互、智能优化、智能决策等基础研究方面的顶尖人才匮乏,在模式识别、智能感知、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人以及自主无人系统等技术领域专业人才缺口更大。
记者:当下的用人缺口应该如何突破?
乔俊飞:国家应加强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引导。其实,2003年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已经开始培养人才,但该专业一直设在计算机类下面,接受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学科交叉体现得不够。人工智能类专业可以是多个本科专业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培养人才,比如有侧重智能计算的,有侧重智能装置与系统的,还可以有侧重生物智能的等。
郭军:人工智能人才与专业人才都应当有融合意识。人工智能人才要主动把人工智能往专业领域里引导,专业人才应该主动把人工智能吸纳到自己的领域中去,双方都能一定程度地了解对方,才可以结合。人工智能人才独自做研发,深度和广度都有问题,双方不断切磋、融合,知识相互渗透、融合,才能够突破界限,所以双方都要了解对方。我们招的研究生本科阶段没接触人工智能,学几个月就可以做,因为这个平台很好用。行业、产业主要是应用外圈的知识,能够干活、设计系统、完成项目,各行业的人都可以学习。未来通识教育也会加入人工智能的内容,实现人工智能人才与专业人才的融通。
记者:从相关专业的招生和就业看,能感受到人工智能的热度吗?
郭军:以往北邮分数线最高的是通信工程,远远高出其他专业。但近两年我们注意到,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热情高涨。去年北邮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扩大了规模,同时又设立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方向录取分数都是最高的。
乔俊飞:北工大积极探索交叉复合创新人才培养,将信息类学科合并成立信息学部,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目前,在学部里推行大类培养,鼓励各个专业设立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以满足学生需求。近些年,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招生都很热门,而且毕业生工作机会多,待遇薪酬高,显现出明显的优势。
企业竞争是对领军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供需矛盾永远存在,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这种趋势只会越来越激烈。如何协调好人才供需,记者就此采访了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
目前,企业对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对领军人才的竞争。然而,领军人才的缺乏仅仅靠高校并不能完全解决。据了解,科大讯飞主要从三个方向拓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渠道。
首先是在全球范围招才。科大讯飞开展“春晓行动”,面向全球招募国际顶尖人才,为其创造了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在美国硅谷、加拿大多伦多等人工智能人才会聚的地区设立实验室办事机构。这位负责人认为,人才招募的视野要放宽,不能仅仅局限在国内。
其次是高校联合培养。“我们在国内外多所名校设立了联合实验室。我们和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讯飞医疗机器人,首次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评测笔试,获得了456分的高分。此外,我们开始和高校在本科阶段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共同开展科研合作。”该负责人介绍。
再次是完善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面向企业内部人才培养的讯飞大学、对全球开发者开放的在线AI大学、讯飞控股的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入职后的一对一导师制等,都为企业自身的人才需求提供最直接的服务。
为了会集更多人工智能人才优势,这位负责人还建议从国家的层面加大对全球领先的高端人才、领军人物的引进,同时给这些科学家的科研、教学工作生活创造优惠条件,对标国际一流的标准。另外,高校要重视和知名企业的联合培养,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在创新应用上对标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接企业的需求,这是人才培养最直接的通道。高校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在本科阶段做好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使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