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轮学科评估怎么看?听听4位专家怎么说

发布时间: 2017-12-29 来源: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第四轮评估于2016年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

 

学科评估的宗旨和价值是什么?本轮学科评估有哪些亮眼之处?促进高校学科发展的策略有哪些?随小编一起听听这几位专家怎么说?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中国学科评估的战略选择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沁平

 

学科评估正逐步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评估品牌

 

学位中心开展的学科评估工作,经过15年的努力,已逐步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评估品牌。

 

  评估依据符合中国国情。学科评估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参评依据。

 

■  评价体系反映学科内涵。通过系统调研凝聚各方共识,不断构建和完善了“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的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的内涵与特征。

 

■  评估方法体现实践创新。学科评估采用“绑定参评”方法,有效解决了业界在开展评价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材料拼凑问题。

 

■  评估主体集聚多方智慧。学科评估征求各参评高校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形成评估方案,通过培养单位填报各类数据,发送问卷了解学生与用人单位意见,邀请同行专家开展评议并确定指标权重,协同行业人士进行声誉调查,同行专家设定指标权重,征求相关高校和专家学者意见形成发布方案。

 

学科评估将为我国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学科评估的宗旨和价值是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研究生教育发展,服务政府和社会对大学学科的信息需求。

 

■  要以评促建,引导学校把准备评估的过程,变成学校梳理学科家底,规范学科建设管理,谋划学科发展的过程。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

 

■  要以评助建,深入进行评估的大数据分析,充分发挥通过评估积累的信息资源以评助建的作用。学科评估要从“评完开始”,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为学校和政府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只有这样,学科评估才能永葆旺盛生命力!

 

这次评估结果公布方式也进行了改革。

 

■  按“档次”公布评估结果,这更加符合学科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有利于淡化分数和名次,有利于引导高校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学科建设的优势和不足。

 

■  提出了“学科优秀率”指数,这对高校分析学科布局、谋划学科调整、构筑良好学科生态具有积极意义。

 

■  立足学科评估关键指标分析,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学科发展整体成就,这有利于扩大中国大学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激励高校更有信心地投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坚持中国特色学科评估

促进新时代上海高等教育

内涵式发展

上海市教委主任

苏  明

 

长期以来,在教育部指导和支持下,上海加快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通过对上海高校参加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特别是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的情况分析,也显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促进高校学科发展实施路径上,重点采取“三管齐下”的策略:

 

■  聚焦“创一流”。对于8所驻沪部属高校,以部市合作为平台,安排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支持其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对于部分有条件市属高校,按照“一校一策”原则给予有力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激发活力、创建一流。

 

■  着眼“厚基础”。坚持“扶特扶强”,以持续实施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为抓手,扶持优势特色学科,重点支持冲击世界一流的“高峰”学科点发展,提升高校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坚持“扶需扶新”,对于国家战略、行业急需、具有发展潜力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科,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支持高校在国际学术前沿、重大发展战略、新兴交叉学科等领域新增布点;坚持“协同联动”,激励驻沪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联合共建学科、开展协同创新;支持校所、校企、校地和国际深度融合。

 

■  提供“强支撑”。印发《上海市深化高校改革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方案》,在人事薪酬、财务资产、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放权松绑”。同时,引导学校完善内部治理,为学科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构筑一流学科体系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浙江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严建华

 

浙江大学主动以世界一流学科为标杆,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估,特别是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成效和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诊断。通过评估大数据分析,比对兄弟高校的优势学科,努力找差距、摆问题、补短板、强特色,坚持聚焦一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持续提升学科的水平和声誉,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务实前进。

 

2014年起,学校筹措专项资金,启动实施“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计划”,突出人才战略地位,发挥院系主体作用,增强学科内生动力,促进前沿与交叉学科发展。同时,围绕学科发展战略布局,着眼于质量优先的内涵建设,优化学科群结构、完善学科生态,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成长释放空间,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2015年以来,学校先后实施了“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和“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前者通过重中之重的支持,力争一批优势学科率先迈入世界一流行列;后者给予骨干基础学科长期稳定的支持,力争实现基础学科的全面振兴。

 

浙江大学将深入分析新一轮学科评估结果,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学科发展的动态监测、动态评估和动态管理,推动一流学科、人才、科研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师生实现追求办学品质声誉的观念转变,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顶尖学科、汇聚顶尖学者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形成群峰竞秀、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浙江大学将继续聚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加快转变思想观念,通过稳规模、调结构、转动力,进一步强化重大方向的凝练,充分运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咨询服务报告,在深入推进实施“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和“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计划”和“会聚型学科领域发展计划”,构建一流引领、综合交叉的学科生态体系,加快推动学科高原会聚造峰和整体水平跨越提升,扎根中国大地,力争早日迈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

 

 

不断完善学科评估体系

厚植研究生培养沃土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史静寰

 

本次学科评估更是从一开始就明确:深入贯彻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精神,主动服务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坚持“质量、成效、特色、分类”导向,按照“人才为先、质量为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思路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不断创新评估方法,不断树立评估品牌。本次学科评估有不少亮眼之处:

 

■  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国标准,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学生调查”和“雇主调查”,将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评价话语权拓展到教育系统之外。

 

■  改变 “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俗称“数帽子”)的简单做法,采用“代表性骨干教师”和“师资队伍结构”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教师队伍。同时,规定教师成果归属按成果产生时的“产权单位”界定,不随人移,抑制“抢帽子”等人才无序流动现象。

 

■  尝试建立论文评价中国标准,规定代表性论文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强调中国特色,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在中国期刊发表。

 

■  更加关注社会服务贡献,首次单独设置“社会服务贡献”指标,由参评单位提供“代表性案例”来展现本单位学科建设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及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贡献。

 

■  配合国家和高校鼓励跨学科合作、多学科攻关的需要,采用“归属度”成果认定办法,允许“跨学科成果”按比例拆分填写在多个学科,以支持和鼓励跨学科研究成果。

 

■  创新结果发布形式,首次提出“学科优秀率”指数,帮助学校发现学科布局问题,警示“摊大饼”式盲目扩张。

 

■  为提高我国学科国际知名度和学科建设的国际影响力,本轮学科评估首次邀请境外同行专家在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试点开展国际声誉调查,为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评估品牌提供借鉴。

 

■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轮评估首次采用“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不再公布得分。这种方式既有一定的区分度,能够体现不同院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实际变化,满足社会对院校教育质量的知情需求,又淡化了分数和名次,引导高校更加投入学科的内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