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怎么看,怎么办?

发布时间: 2017-11-23 来源: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导读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对于科学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科学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战略、新部署、新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

本期主题: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

报告原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知识点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并非小事,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而不能仅仅理解为经济发展方面的变化,或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的“变”与“不变”:“变”指的是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了;“不变”就是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重要评论

新华社评论员: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

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快速发展,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继续奋斗。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10月30日

理论解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变化

此前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源于1956年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八大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正式概括:“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此后,历次党代会都要重申社会主要矛盾问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怎么看——

怎样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其一,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还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了更多需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起来了。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领域,扩大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

其二,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在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后,人民追求质量更高的生活,比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

怎样理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所谓发展不平衡,从区域发展上看,有的地方快一些,有的地方慢一些,生产力布局还不平衡,比如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从发展各领域来看,既有达到甚至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既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又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还有不少明显的“短板”。从发展成果的共享看,不同群体之间也有不平衡,比如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贫富差别比较明显,社会上存在不少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贫困人口还有4000多万。

所谓发展不充分,主要指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加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转变发展方式还处于攻坚阶段,客观上还存在发展不够稳定和不持续的情况。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必须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复杂,分工更合理,产品更精细,供给更有效方面发展;这就要求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摘自陈晋:“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北京日报》11月13日

怎样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的“变”与“不变”

所谓“不变”,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因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时,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许多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只要这个任务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没有结束,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就不会改变。

所谓“变”,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不断变化的特点。或者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分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一穷二白”的时候是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后是初级阶段,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奔小康”是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还是初级阶段。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于是,中国是不是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不是已经发生了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摆到我们面前。党的十七大在肯定“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同时,提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日益明显,党的十九大深入分析今天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利于更好解决我国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有利于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摘自李君如:“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6日

怎么办——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方略

首先,在发展思想和理念上,必须明确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益民惠民富民,因此发展的所有方面所有过程所有举措都必须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同时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其次,在发展广度上,一要努力推进“全部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二要加快推进“全部地区的发展”和“各地区的全面发展”,三要大力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全面性”,通过广泛发展和发展的广泛性,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再次,在发展深度上,一要以人们不断提升的各种新的需求为供给发展导向,只有能充分满足这种需要的发展才是真正有效的发展;二要以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质量为核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际上就是对高质量的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精神产品以及各种公共产品的需要;三要以大力补短板为抓手,人们许多深层次的需要往往就是供给方面的短板。通过深度发展,逐步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要推进深度发展,关键在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自刘少波:“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逻辑现实依据与发展方略”,《南方日报》11月20日

小编手记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审视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现状后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奉行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发生了变化,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工作就要从变化了的情况出发,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关系全局,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