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访暨南大学上海静安区旧址

发布时间: 2017-02-28 来源: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

 有华侨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撰文:郑佳豪 整理:罗倩)22日下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港澳台侨学生卓越工程师研习营寻根之旅的第二站,来到了位于上海暨南大学静安区旧址,也是暨大在“孤岛时期”办学遗址。

暨南大学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 旧址位于在静安区康定路528号,康定路是一条两旁种满法国梧桐的林荫大道,加上一些洋楼的点缀,则充满毫无做作的异国风情,暨大旧址就是这条路上独特的一块遗迹。  

 

71

白色小洋楼

 

天上飘着小雨,营员们站在暨大上海旧址前,细细听着学院党委书记卢健民讲解暨大在上海的办学历史。 

卢书记的讲解引导着营员们深深地思考,大家的思绪飘进那战争的年代。这一幢三楼的白色小洋楼,静静地挤在一排沿路小楼中间,这里便是“华侨第一学府”——暨南大学在上海的旧址,也是郑振铎先生笔下那堂著名的“最后一课”发生的地方。 “扬子滔滔连珠江,暨南教泽播八方”,这是暨南大学校歌的第一句,至今还被暨南学子代代传唱。“扬子滔滔”即指暨南发轫于南京,成长于上海。这所著名高校身在广州,但她最辉煌的历史和记忆,都曾发生在上海。

这座建筑有着很特殊的意义,它是“孤岛时期”的办学见证,代表着抗战时期的爱国精神。当时上海地区纷纷沦陷,许多高校都停止办学,或者随政府迁往西南,但暨南却一直坚守在上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正如郑振铎在《最后一课》里所说的,“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当时,很多在上海高校学习的学生,都选择进入汪伪和日本人统治的大学,以期获得更好的教育。但暨南的学生,却甘心离开繁华富庶的家乡,跟随学校迁往条件艰苦的山区。

 暨南大学是百年来薪火相传的学府,身在南方,根在上海。这趟寻根之旅带我们来到这里,亲眼目睹了这座小白楼,看着它斑驳的墙面,听着卢书记诉说着曲折的过去,老一辈暨南人的精神我们将会一直传承下去,做一个优秀的暨南人。

72

 

 

【营员感想】
 
 
 

 乘车来到了上海,首先来到暨南大学上海旧址——一座小白楼。台阶虽被泥土所掩盖,但是那股几十年前的学习氛围却依旧能够感受到。在抗战的混乱时代下,我们暨南人依旧不屈不挠,学生热衷于知识,老师能够授之以渔,师生相互理解团结,才有暨南教泽播八方,在这座小白楼里,知识的海洋是外界因素所不能阻挡的。这两百多位暨南人扩大到如今四万多,那是历史的见证,要是没有这般暨大精神,也不会有暨南大学今天这般成功!

——1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李迪珀(香港)

曾经在微博看过一篇推送,就在说暨大在上海康定路的旧址即将被拆迁,虽然很不舍但是却没有什么能做的,就转发了微博希望能声援母校,最后虽不知最终结果如何。但真的很幸运今天能亲眼看一下这栋小白楼,了解她的历史。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暨南在这里只有一栋三层高的西洋楼房,一栋楼就是一所大学。读过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都知道暨南大学在此办学的艰难,但只有真正站在这里才能感受到那时暨南人在困境中求生存的精神之伟大。今天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暨南人,定要将这种暨南精神传承发扬,不负“暨南”二字。 

 ——13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耿直(河南)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港澳台

侨学生卓越工程师研习营

2017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