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报 学生记者 钟昊)走进南海楼124室,左边墙壁上高悬的十余面锦旗书写着拔得头筹的骄傲。不大的办公桌上铺满奖牌——这里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团委,暨南大学“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四年花落此处。
学术沙龙·赛事新手的练兵场
深夜的南海楼实验室总是一片灯火通明。焊接电路板、组装机器人,同学们在专业实验室中忙得不亦乐乎。“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各类专业赛事就是学生荷枪实弹的练兵场。
初次踏足学术领域的同学们心中难免有迷茫与困惑,为此,学院团委从2013年开始举办学术沙龙活动,这是学生学术作品展示和检验的大好机会,也是分享学习和研究所得的优质平台。学院团委书记洪莹老师介绍说,学术沙龙旨在把做项目的同学们集结起来,畅谈选题、暴露困难、多听范式、了解结构,最终把握项目的关键。
从工业生产定制产品到运动轨迹定位评判,已经连续举办20多期的学术沙龙每期都有特定的主题,邀请负责项目运行的同学们做演讲,并请来专业老师针对项目本身参与讨论点评。曾经的学术沙龙负责人、电子工程系2015届毕业生林楠同学回忆道:“学术沙龙一方面给项目负责人提供指导,一方面也让这些负责人为其他同学提供经验;总的来说给学院学生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与‘学术大神’交流的平台。”
洪莹老师说,“很多活动我们不太拘泥于形式,但内容潜在的体验性和对学术能力的提升在活动过程中浮现。潜在的教育是会如春雨般令学生受益匪浅的。”
科研不息·创新服务走学术派
从林楠同学牵头的学校首个创新工作室——多旋翼飞机工作室中,相继走出了7名保送中科院、中山大学等名牌研究院或大学的研究生,培养了供职于大疆、魅族和阿里巴巴的硬件技术骨干。“那会儿刚开始弄飞行器的时候,从成品机的手势控制,到后来接触DIY飞行器、搭载传感器以扩充飞行器功能,老师为我们的项目在技术攻坚、专利申请、竞赛参与等方面提供了不少建议。”林楠说到,“不仅在学术前沿方面,还有市场环境方面,老师都随着项目进展情况为我们联系校外合作企业,提出了不少idea。”如今,保研到中国科学院的林楠专攻数据挖掘方向,继续开拓着他的研究道路。
在信息学院,还有很多这样的科研团队,他们或隐于实验室当学术派,或成立服务队做志愿者,但运行的宗旨却殊途同归:就是要成为内部学习型群体。数学系的“学霸”们组成高数志愿者服务队,为同学们进行数学类课程辅导;网络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线上负责学院网站维护工作,线下则上门为同学提供电脑义修服务,帮助解答同学们的网络疑难问题。
“这些组织对学院的学风和创业也是一种引领,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奔着学习来的;学完了去服务别人,发现知识或技能欠缺再回来主动学,这种良性循环是我们所推崇的。”洪莹老师认为,优秀的科研项目对学生的培养作用很大,“我们很鼓励学生参与和推动这种技术社团,这样的团队有服务功能、能得到群体的认可,所获得的公众吸引力让学生们找到学习的价值,让他们更愿意深入学习。”
最美的你·理工姑娘的电影梦
你对信息学子的印象是否还局限于格子衫、酒瓶底、书呆子这三个词呢?是时候看一场他们主演的微电影了,你会发现理工生的舞台远不止在电脑桌前。
数学系大一新生杨俊雅是院文体部干事。大学生活才刚起航的她对电影有浓厚兴趣,参加了“如影随形”创意摄影摄像大赛微电影组的比赛,围绕“遇见最美的你”的主题,扛起了导演的重担。从开机到决赛前后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杨俊雅剧组的14名成员为了完成延时镜头,在南门冒雨举着手机;为了情节生动真实,挨个去了解身边人的亲身经历;为了呈现最佳效果,不断推敲动作台词、边拍边改。细数拍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杨导对半年前的那个清晨仍记忆犹新:“电影中有几幕需要全员参与,拍摄时间很紧,大家又有课,所以我们就定了某天早上7点去篮球场拍摄。”当时是11月底,气温骤降,在狂风扫刮下的篮球场显得格外空旷寒冷。“但是所有人都到齐了,还辗转了几个地方拍摄。大家都没有觉得辛苦,一直说说笑笑的,当时就觉得很幸福。”
杨俊雅的部长冯若楠身为剧组一员,也见证着后辈们的成长。“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尽自己所能做到了完美,导演对镜头、时间和地点统筹得很好,后期更是熬夜学习然后加班加点剪,发现剧情中的bug就再去补拍。很感谢微电影这样一个契机,让大家一起为了一件事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同学们努力追寻文艺梦的途中,有着学院恰到好处的关怀。“学院领导在我们遇到瓶颈、情绪低落的时刻,在幕后积极引导我们:了解我们的分工,询问我们的进展,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但同时又没有过多干涉,给予我们自由的创作环境。”杨俊雅这样回忆着,经历了那个最寒冷又最温暖的11月,她的剧组终于拿到了冠军。“获奖的时候整个剧组的喜悦和激动是前所未有的,感觉我们这群人简直无敌了!”这也正诠释了这位文体部部长对“最美”这一主题的理解:最美即是能让你产生大量激素,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去探索的东西。
广搭平台·就业创业的指南针
为了让文理兼修、学有所成的同学们的就业创业路走得更顺畅,学院利用优质校友资源,打造“校友平台”:电子工程系首提校友行业导师制,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陆续聘请了30位行业导师,有针对性地为同学们提供行业信息;建立于2015年的3月学院校友茶吧每两周举行一次校友聚会,期间大量的换岗信息、行业动态都被记录下来并告知学生;职业规划营和创业训练营引进优秀行业校友,围炉夜话式地为同学们指点迷津。
此外,学院承担起学生与企业间“双向过滤器”的角色,实行点对点招聘。洪莹老师介绍说,企业将具体用人需求告知学院,由学院来选择相匹配的学生投递简历,签约成功率非常高;同时学院对企业资质进行核验,建议对口企业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这样的精准投放使招聘会更加高效,企业认同学院工作就会认同学生素质,这也是学院精心做小型、面对面的个体培训和招聘的原因。“只要对学生有用的工作,我们就乐意去推动”,这是洪莹老师眼中的信息学院工作的第一信条:以生为本,让学生乐于成为学院的一员。
“爱不是凝视彼此,而是一起注视着同一个方向。”《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这句名言镌刻在南海楼124室雪白的墙壁上,让每一位信息学子更加坚定踏步向前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