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国情教育根基
深耕文化认同沃土
厚植国情教育根基,深耕文化认同沃土,由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承办,暨南大学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研习营——岭南文化研习营佛山行,于2025年3月15、16日顺利开展。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罗国伟书记等领导老师的带领下,来自港澳台侨的28名研习营学子,开展了一场贯穿古今的文化探索之旅。
在为期两天的密集行程中,研习营深度参访佛山文化地标与创新基地:于祖庙观非遗醒狮雄姿,在黄飞鸿纪念馆悟武术家国情怀;既调研岭南天地历史街区活化案例,又探访工合空间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平台;从南风古灶500年龙窑见证匠心传承,到清晖园品读岭南园林美学;在顺峰山公园感受生态治理成效,至宝林寺、逢简水乡体悟禅宗文化与水乡文脉。期间特别举办的“暨南青年说”主题分享会,为学子搭建起跨地域文化交流平台,激发青年学子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深度思考。
行前问道:
寻觅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
出行前,学院特别举办岭南文化专题教育讲座,为即将开展的佛山行奠定文化认知基础。学院洪莹副教授以“解码岭南文脉: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主题展开系统阐释,通过建构“三维一体”文化认知框架——以佛山祖庙文化诠释宗族伦理的现代传承,以科举状元文化解析地域教育基因,以镬耳屋建筑美学透视岭南营城智慧,为青年学子绘制出立体的文化认知图谱。讲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共鸣,不仅深化了其对佛山“制造业之都”背后人文底蕴的理解,更引导青年学子在后续调研中,以文化自觉意识探寻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与发展动能。
非遗寻踪:
祖庙醒狮雨中展绝技
3月15日上午,研习营首站抵达佛山祖庙。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岭南文化圣殿,在氤氲春雨中更显庄重。国家级非遗传承团队以一场震撼的醒狮表演,让学子们见证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气象的完美交融。在铿锵鼓乐声中,武术表演率先登场,青年武者们以雷霆拳法、游龙枪术和虎虎生风的棍戟功夫点燃全场。当红绿双狮腾跃入场时,春雨浸润的青砖地面更添表演难度,却让醒狮“踩梅花桩”的绝技愈显惊艳。
表演者以精准步法在直径仅30厘米的桩阵间辗转腾挪,狮头随鼓点灵动点颤,狮身时而伏地窥探,时而凌空三连跳。特别在雨后湿滑的桩面上,醒狮以“金鸡独立”姿态稳立桩顶长达15秒,展现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厚功底。研习营学子感叹:“醒狮腾跃不仅是技艺展示,更象征着民族从觉醒到复兴的精神密码。”
精神寻脉:
黄飞鸿纪念馆见武德
在黄飞鸿纪念馆,馆内的珍贵文物为学子展开岭南武学宗师的传奇画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或许是对黄飞鸿先生最为贴切的注解。踏入佛山黄飞鸿纪念馆的门庭,循着讲解员娓娓道来的叙述,游廊间陈列的拳谱兵器与泛黄影像仿佛被重新注入生命,将这位岭南武学宗师的济世情怀与侠骨仁心层层铺展——从悬壶济世的宝芝林医馆,到扬威世界的无影脚绝技,每一步都印证着他“以武立身、以德服人”的毕生信条。
这位历经道光至民国四朝的武者,晚年虽遭逢家国剧变、英雄末路,但毕生所践行的“侠义”二字,早已超越拳脚功夫与医者仁术的范畴——当木人桩上的裂痕比他额间皱纹更深,当宝芝林的药香比祖祠的香火更久,这位岭南武学宗师的脊梁,始终挺立在民族精神的最高处。
岭南天地:
解码城市更新的文化基因
研习营学子漫步岭南天地历史街区,在带队老师的引导下开启沉浸式文化体验。这里既充满历史韵味,又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承载着顺德悠久的历史记忆,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斑驳的青石板路历经岁月打磨,诉说着往昔故事;精美的木雕纹饰彰显着岭南传统。如今的岭南天地里,传统与现代元素相互交融,碰撞出别样火花。这里既有传承百年的顺德老字号店铺,也不乏时尚潮流的品牌店、咖啡馆、西餐厅等新兴业态。漫步街巷间,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充满现代气息的商铺交相辉映,总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工合空间:
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平台
研习营师生参访团走进南海青创工合空间,开展创新创业主题考察,空间联合创始人兼CEO叶兴华校友热情接待了研习营一行。叶兴华向师生介绍了工合空间的发展历程与核心业务。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该空间自成立以来,已构建起"创业孵化+产业对接+跨境服务"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通过展示空间自主研发的跨境服务数字平台,叶兴华重点解读了其在商事登记、政策申报、资源对接等方面为港澳青年提供的特色服务模块。
南风古灶:陶瓷文化探秘
南国陶都,薪火相传。坐落于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见证了佛山陶瓷的辉煌历史,也承载着中华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研习营师生走进南风古灶,探寻这座“活的陶瓷博物馆”的独特魅力,感受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的脉动。
南风古灶不仅是陶瓷生产的场所,更是陶瓷文化的传承地。古灶周边,分布着众多陶瓷作坊和工作室,陶艺家们在这里潜心创作,传承着古老的陶瓷技艺。
师生们体验传统陶艺文化
清晖园:
品读岭南园林美学
研习营一行来到了中国十大名园之一、广东四大名园之首清晖园,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岭南风格园林,以精巧的布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艺术,成为岭南园林的典范。沿着石街小巷,经过葱绿的竹林小苑,明代青砖黛瓦与岭南园林巧思交织,六百年时光在此凝固,非遗技艺与文人雅趣交融共生,让每个角落都成为触摸历史的活态博物馆。
步入真砚斋里间,便是昔日的私塾。几张木质桌凳摆放整齐,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旧稳稳伫立,仿佛学子们伏案苦读的身影从未离去。孔子画像高悬,他目光深邃温和,静静凝视着屋内一切,时刻督促学子们尊师重道、勤奋向学,为整间屋子定下庄重肃穆的基调。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语境下,真砚斋所代表的传统教育空间,正契合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调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真砚斋便是一处生动的实践样本,让后人得以探寻先辈们求知问道的足迹,汲取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勤奋向学的精神养分,助力当代社会构建更完善的精神文明体系。
顺峰山公园:
感受生态治理成效
研习营师生走进顺德顺峰山公园,在山水园林间感悟岭南文脉的传承密码,于晨钟暮鼓中聆听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走近顺峰山公园,映入眼帘的便是“亚洲第一牌坊”,牌坊为三跨式巨型结构,宽88米、高38米,主跨达35米,总重1.4万吨。这一数据远超澳门大三巴牌坊(宽23米)和河南朱仙镇牌坊(宽36米),堪称亚洲同类建筑之最。
顺峰山公园的清晨总被鸟鸣声揉碎在露水里。晨光穿透牌坊雕花的孔隙,在青石板路上织出流动的金网。穿绸衫的老者踩着太极云手,衣袖翻飞时惊起几片打着旋儿的落叶,树影在他脚下蜿蜒成水墨长卷。临湖的石栏旁,银发老人执一米长的椽笔蘸水挥毫,遒劲的《赤壁赋》随水渍蒸发成朝霞里的蜃景,草书最后一捺的锋芒惊散了正在啄食的灰斑鸠。
宝林寺:
明清禅境中的光影哲思
步入宝林寺山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金光大佛,阳光穿透云层在莲花座上投射出斑驳光影,手中香炉青烟与山间晨雾悄然交融,佛像眼睑微垂的弧度令人屏息——这并非简单的微笑,而是蕴含着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的哲学深意。洪莹老师介绍着佛山宝林寺的历史文化,研习营学子听得津津有味。往山门里面走,左边的池塘里有一个石雕乌龟,龟甲纹理如老树年轮般层层叠叠,爪牙处可见工匠錾刻的细微纹理。
宝林寺——这座被明清两代皇家敕封的“岭南禅宗祖庭”,以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群落、独特的“声波禅修”非遗技艺,以及“红墙金瓦掩苍松,梵音钟磬绕青峰”的诗意景观,成为近年来备受海内外佛教信徒与文化学者瞩目的禅意秘境。
逢简水乡:
桨声灯影里的时空对话
研习营一行走进了逢简水乡。逢简拥有众多依水而建的古老村落与独具特色的水上人家,古老的白墙黛瓦、曲折的巷弄和悠悠的小船,构成了这片水乡的独特风景。每年,成群的游客在这里流连忘返,享受静谧的水乡生活,感受流淌在这里的悠久历史与文化。
研习营一行乘船驶入逢简水乡的画卷之中。小船缓缓离岸,船夫站在船尾,手握长橹轻轻划动水面。一开始船贴着岸边行驶,四周是熙熙攘攘的游客,耳边充满了人们的交谈声、孩童的嬉笑声,甚至还有商贩的吆喝声。船上学子也兴奋地聊着天,讨论着两岸的风景。
然而,随着船身轻轻一转,拐入一条狭窄的水巷,世界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笼罩,瞬间安静了下来。没有了人声鼎沸,没有了喧嚣嘈杂,只剩下船桨划破水面的声音和我们自己的呼吸声。大家不约而同地停下了交谈,静静地感受着这突如其来的宁静。
水面泛着微微的波光,两岸的白墙黛瓦倒映其中,垂柳低垂,微风轻拂,整条水巷仿佛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带我们进入了另一片时空。此刻,逢简水乡的美,不再只是眼前的风景,更是一种让人沉醉的氛围。
这一趟水上之旅,像是一场从喧嚣走向宁静的心灵旅程。在这里,时间变得缓慢,思绪也随水波轻轻荡漾,仿佛整个人都融入了这片古老而静谧的水乡之中。
暨南青年说:
校友话成长,青年探未来
在暨南青年说分享会上,研习营师生与校友共同探讨研习体会,畅谈对科技创新、自我成长的思考。
广东丽呈朗誉酒店管理集团执行董事黄健明校友结合自身从央行转型创业的二十年经历,分享了科技赋能行业与青年职业发展的深度见解。黄健明向同学们指出,大学是培育创新基因的黄金期,应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勇于创新,学习综合知识。
何伟全校友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分享了南海经济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观察。谈及数字化转型,他提到中国电信正以5G网络、云计算、AI技术为核心,为政企客户提供数字基础设施及集成服务,助力降本增效。“AI工具的应用已显著提升办公效率,但关键在于培养思考力与辨识力——输入质量决定输出高度。”他建议青年学子拓宽知识广度,紧追国家战略导向,如新质生产力等政策红利,明确职业选择方向。
罗国伟书记寄语青年学子:"此次佛山行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堂行走的国情教育课。希望同学们以沉浸式研学的契机,深入感知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精神脉络,在镬耳屋的曲线里读懂天人合一的营城智慧,从醒狮腾跃的姿态中汲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要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既见器物之美,更悟匠心之道;既观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思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让文化认同的种子在知行合一中生根发芽。"
此次岭南文化研习营佛山行,以沉浸式文化体验为纽带,构建起港澳台侨学子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通过非遗技艺的活态展演、历史文脉的实地解码、创新创业的跨界观察,学子们不仅触摸到岭南文化的肌理与温度,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深化了对国情社情的认知。活动以文化为镜,映照出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核;以实践为桥,架起了青年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通道。研习营的足迹,既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更是青年使命的实践课堂——当醒狮的鼓点与湾区创新的脉搏共振,当水乡的宁静与时代奋进的浪潮交响,新一代青年必将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厚的底蕴,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突破,为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与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注入青春动能。
营员感想
唐山程(中国香港):
回顾这次佛山之行,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在旅途中不断学习与成长。无论是黄飞鸿故居所承载的武术精神,醒狮表演所展现的拼搏意志,紫南村乡村振兴的成果,还是工合空间的创业故事,这一切都让我深刻体会到,奋斗与传承是通往成功的关键。正如醒狮一般,我们应当带着勇气和韧劲,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战。
张逸飞(意大利华侨):
两天的行程里,从醒狮跃动的鼓点到陶土旋转的轮盘,从工合空间的创业沙龙到水乡古桥的袅袅炊烟,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文化传承的真谛。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子,我深知未来的技术战场需要文化基因的滋养。当我们在算法中注入醒狮的灵动,在数据里淬炼南风古灶的匠心,或许就能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新范式。
刘桂桦(苏里南华侨):
暨南青年说分享会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了解了行业前沿动态,还让我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校友们的分享让我明白,大学是培育创新基因的黄金期,我应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勇于创新,学习综合知识。同时,我也要关注国家战略,拓宽知识广度,明确职业选择方向。
陈珊珊(中国香港):
两天一夜的佛山研习营,让我以观察的视角,沉浸在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岭南风情、以及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之中。短短的时间里,我们走过了几处别具意义的文化地标,亲身体验了传统技艺,也聆听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分享。这段旅程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佛山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让我对中国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感悟。